患者需求是创新的原动力

发布时间:2019-04-27

-----记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神经内科

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司令部。

直到今天,这个被传统医学视为生命“禁区”的器官仍然是一个充满“未知”的玄幻之地,仍旧潜藏着诸多让人困惑的未解之谜。被 颅骨紧紧包裹的大脑是那么弱不禁风,哪怕是一点点损伤,都会在临床上爆发出排山倒海式的应激反应,轻则伤及功能,重则危及生命。尽管现代医学科技的突飞猛进已经让大夫有可能借助纤毫毕现的影像学手段,走进大脑九曲回肠般的“深谷幽巷”,某种程度上已经缓解了我们在遭遇大脑病变时的紧张和焦虑,但当我们真正需要从容地面对“未知”,并向“禁区”迈出第一步的时候,还必须胸怀夸父逐日的执着和愚公移山的无悔,因为在到达终点之前,我们永远不知道前面是康庄大道,还是穷途末路。

对于杨晔和他领衔的神经内科来讲,这样的困惑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让时光倒流到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吃过午饭,神农镇 72岁的许奶奶就端着一盆衣服来到清姜河畔。趁着午后的闲暇给儿孙们洗洗衣服已经是老人多年的习惯了,老人不想让孩子们在午觉睡醒之后再去穿一件满身汗味的脏衣服。清姜河或急或缓的水流声老人已经听了一辈子,她熟悉河滩的每一块砾石,她坚信自己还会像往常一样,很快地洗完衣服,再沿着熟悉的小路,回到家中。但这次,当她洗完最后一件衣服,扶着身边的砾石试图站起来的时候,一阵眩晕,眼前顿时一片黑暗……

三个小时之后,深度昏迷的老人被手足无措的家属送到了杨晔面前。对于一个高龄急性脑溢血患者来讲,这个时间跨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疾病的黄金施救期,正常情况下,老人醒来的几率几乎为零,但身经百战的神经内科决定大胆一试。杨晔带领他的攻关团队经过紧张抢救,老人的性命总算保住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康复环节中,他们为患者定制一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这一点,身经百战的神经内科早已胸有成竹,30多年的历练和积累再次给了他们创造奇迹的功力和底气,降低颅压、控制脑水肿,防治并发症,电子生物反馈及康复治疗……整个治疗过程在设计上环环相扣、在实施中一丝不苟。

半个月之后,老人苏醒了;两个月之后,老人下床了,对于守在病床前的亲人们来讲,这如同一场跌宕起伏、悲喜交加的人生大戏,在暴风骤雨中开锣,在风和日丽中谢幕。

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在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神经内科,别人不愿收治的重症患者,他们当仁不让,别人退避三舍的治疗风险,他们一马当先。对于他们来讲,救死扶伤才是道之所存。作为一名医生,他们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在生死面前挑三拣四。正是这种善行的积累,让他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磨砺出披沙沥金的治疗技艺和超凡脱俗的医学智慧。科主任杨晔经常告诉他的伙伴们:作为一名白衣战士,在鏖战死神的疆场,在生命弥留的瞬间,单有“悲悯仁爱”之心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身怀“悬壶济世”之法。面对那些因矿难、溺水、煤气、药物中毒等突发状况导致的脑缺氧危、重症患者,他们总能在紧要关头一矢中的,让疾风骤雨在一瞬间变得云开雾散。

几年前,眉县的老张在整理场院时,点燃了堆积成垛的秸秆,没想到却把自己困在了熊熊大火中。因为极度缺氧、重度烧伤,老张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对此,基层医院爱莫能助,转送途中,多家医院均因病情危重拒绝收治。凌晨两点,家属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将奄奄一息的老张送到了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神经内科。人命关天,接到电话通知的杨晔从睡梦中爬起来,第一时间赶到科室组织抢救。患者已经深度昏迷,全身不停地抽搐,头颅 CT显示已经重症脑水肿。为争取时间,杨晔及时向院领导进行汇报,为患者专门打开生命抢救绿色通道,同时邀请相关科室通力合作,紧急开舱为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在医护人员的全力配合下,病人起死回生,而更加让人惊喜的是,这种极度缺氧的脑水肿治疗没有给患者留下任何后遗症。两周后,老张康复出院,感激不尽的家属特意为杨晔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回春,神医再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杨晔的带领下,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神经内科又相继开展了溶栓治疗脑梗塞、颅骨钻孔血肿吸出术治疗重症脑出血等一系列技术,并在我市首家引进脑超声电子生物反馈治疗偏瘫,为脑血管病人提供快速、简捷、无创的新型治疗手段。同时,他们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元康复治疗,开始为脑卒中病人肢体和言语功能的高水准康复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引进JYQTCD2000数字化超声血流分析仪检测血栓栓子、脑血管侧枝循环评估、脑动脉狭窄、硬化、脑供血不足。NTS2000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诱发电位诊断神经、肌肉疾病,判断预后,鉴别周围神经、中枢神经损害,为脑血管病患者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新的检查方法。

“患者的需求就是我们创新服务的原动力!”杨晔告诉我们,神经内科会一步一个脚印,用“水滴石穿”的毅力和“铁杵成针”的坚韧守望患者,呵护健康!